• 土石流篇

    < 第一章 >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山區、丘陵區與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與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性科學技術。
    《水土保持法》第一條第一項開宗明義說明臺灣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的4大重點為:(一)保育水土資源、(二)涵養水源、(三)減免災害、(四)促進土地合理利用等,而其最終在增進人民福祉,亦即永續發展為目的。此4大重點可歸納為3大內容:
    (一)保育(conservation):
    集水區永續經營是在保育自然資源,同時復育人為干擾或遭受天然災害的自然環境,即使在土地開發利用下,亦不致於加速水土流失,以達到永續經營之目的。
    (二)減災(mitigation):
    水土災害防治目的在於保水與定土,其中又以安定土砂為防治災害重點,期使表層土壤免受重力、風及水之侵蝕,減緩深層土體受地下水及地震影響而滑動。使地表營造較安定的自然環境,有利於植生入侵、土體安定與生態繁衍,進而改變裸露環境成為蒼鬱之綠色景觀。
    (三)利用(utilization):
    土地合理利用基於經濟與安全之考量,理應依土地的自然環境條件,予以適當分級,並就各級土地之容許開發特性,擬定合理之開發準則,以便在人為能力範圍內達成水土資源保育及土地永續利用。

    (資料來源:水土保持手冊2017年修訂版講習會)

    < 第二章 > 土石流

    (一)何謂土石流
    土石流係指泥、砂、礫及巨石等物質與水之混合物,受重力作用所產生之流動體,沿坡面或溝渠由高處往低處流動之自然現象,可分成3個部分:
    1、發生部:多半為崩塌發生區,為主要土石、料源生產區。
    2、流動部:崩塌的土石混合水往下流動,流動過程中,粒徑大的土石在上面。
    3、堆積部:水流夾帶土石最後堆積及停留的區域,通常以扇狀中間高兩側低的方式分佈。

    broken image

    南投縣水里鄉上安村、郡坑村,土石流於溪谷出口形成扇狀堆積
    (圖片及資料來源:土石流防災資訊網https://246.swcb.gov.tw/Info/Debris_Introduction)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二)土石流特徵
    1、流動速度快、泥砂濃度高、沖蝕力強、衝擊力大。
    2、土石流表面流動速度快,而土石流下面流動速度較慢。
    3、土石流之流動速度受到所含有土石的粒徑大小、土石顆粒和泥水比例的多少及溪谷坡度所影響。礫石型土石流流速約3~10m/s,而泥流型土石流則約為2~20m/s。
    4、土石流的前端隆起、流量大,多為集中的巨大石礫,後續的水流則多為泥流。
    5、土石流中石礫的分布多為大石頭在上、小石頭在下。
    6、由於溪谷出口的坡度緩且寬度大,能有效降低土石流的流動速度,因此土石流常在此形成扇狀堆積。

     

    (三)土石流發生原因
    土石流發生原因主要有以下3項:
    1、豐富的堆積物:足夠的鬆散土砂提供土石流中所需的固態物質。
    2、充分之水分:充分之水分能降低土石流中土砂之間的摩擦力,是很好的潤滑劑,能夠幫助固態物質流動。
    3、足夠的坡度:足夠大的斜面坡度讓土石流有流動的動力,使土石流能克服土石的摩擦力後繼續向低處流動。

  • < 第三章 > 土石流災害型態及應變對策

    土石流發生不等於土石流災害,土石流為一種「自然現象」,但若因發生土石流時,導致人命傷亡,建築物、橋梁、公共建設毀損,造成生命或財產損失,才可稱為「土石流災害」。
    ​(一)常見土石流災害之型態如下所述:

    broken image

    淤埋

    1、淤埋:常發生在陡坡或峭壁上,為坡面上的岩土體受重力作用以自由落體、彈跳等方式落下的災害。

    broken image

    沖刷

    2、沖刷:大都發生在下游沖積扇地區。

    broken image

    堵塞

    3、堵塞:包含河道兩側侵蝕及溪床向下切深等。

    broken image

    撞擊

    4、撞擊:溪流過窄及橋涵過低均易造成泥沙堵塞。

    broken image

    溪流改道

    5、溪流改道:原有河道受土石堆積或兩岸地質脆弱而產生河道改變。

    broken image

    磨蝕

    6、磨蝕:堤防、固床工等混泥土結構物易受土石流摩擦損壞。

    broken image

    擠壓主河道

    7、擠壓主河道:河道兩側崩塌及支流帶入泥沙堆積會造成主河道擠壓。

  • (二)各型態土石流災害之應變對策

    (圖片及資料來源:土石流防災資訊網https://246.swcb.gov.tw/V2016/Info/Debris_Disaster)

    broken image
  • < 第四章 > 土石流警戒值

    雨量是土石流發生的重要因素,故目前土石流警戒基準值係以雨量作為發布之主要參考依據。

    broken image

    土石流警戒值與黃紅警戒代表意義(圖片及資料來源:NCDR災害潛勢地圖網站)

    土石流警戒基準值之訂定,係依據各地區之地質特性及水文條件,並考量前期降雨與雨場分割等因素,以「有效累積雨量」及「降雨強度」兩個項目,並配合地形、地質及坡度等地文因子及機率觀念,利用統計方法計算出相類似性質集水區的雨量警戒值,然後再簡化為「累積雨量」,以土石流發生機率70%時之累積雨量值訂為土石流警戒值,容許誤差為正負50mm(若受地震、颱風因素影響,調降為發生機率50%,並持續加強後續觀察者),作為土石流紅黃警戒發布及疏散避難使用。

    其調整之依據包括土石流警戒基準值常態性更新、土石流警戒基準值立即性調整及短延時強降雨警戒值動態調降等進行調整:

    broken image

    土石流警戒基準值更新流程圖(圖片及資料來源:NCDR災害潛勢地圖網站)

    (一)土石流警戒基準值常態性更新
    1、常態性更新週期為每年一次。
    2、土石流警戒基準值常態性更新之考量為新增雨量事件、新增土石流事件、震度達 5 級以上之地震事件及近年土石流警戒基準值調整警戒區之環境概況。

    (二)土石流警戒基準值立即性調整
    1、重大土砂災害事件發生,以重大土石流災害及重大地震事件屬之,應依據各災區情勢對土石流警戒基準值提出調整建議。
    2、新增土石流潛勢溪流地區,應檢討現行土石流警戒基準值有無更新之需要,若有應即檢討更新。
    3、新增之土石流警戒區,應根據歷年降雨資料、土石流發生事件及其地文資料等,以訂定土石流警戒基準值。

    (三)短延時強降雨警戒值動態調降
    近年來因應短延時強降雨的影響,98年起實施警戒值動態調降,分成一級調整、二級調整、三級調整,說明如下:
    1、一級調整(近3小時累積雨量>200mm):原警戒基準值400mm以下(含)調降100mm,原警戒基準值400mm以上(不含)調降150mm。
    2、二級調整(近3小時累積雨量>150mm):原警戒基準值400mm以下(含)調降50mm,原警戒基準值400mm以上(不含)調降100mm。
    3、三級調整(近2小時累積雨量>100mm):原警戒基準值400mm以下(含)調降50mm,原警戒基準值400mm以上(不含)維持不變。

    108年高雄市土石流警戒值明細表如下表所示。

    broken image

    (資料來源:土石流防災資訊網http://246.swcb.gov.tw/AllFiles/Download/32/1080114DebrisAlert.pdf)

    (四)土石流潛勢溪流
    土石流潛勢溪流,是指依據現地土石流發生之自然條件,配合影響範圍內具有保全對象等因素,綜合評估後判斷有可能發生土石流災害之溪流。
    截至108年1月16日,全臺土石流潛勢溪流共計1,725條,高雄市佔111條,不包含美濃區瀰濃里,非屬公開土石流潛勢溪流。

    broken image

    (資料來源:土石流防災資訊網https://246.swcb.gov.tw/Info/fancyBox_DebrisAlertValue)

    broken image

    土石流潛勢溪流(資料、圖片來源:土石流防災資訊網https://246.swcb.gov.tw/V2016/Info/Potential_Statistics)

    < 第五章 > 瓦爾加斯悲劇

    位於委內瑞拉北部的瓦爾加斯(Vargas),北臨加勒比海,沿海地區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土石流及洪水侵襲,從17世紀以來,瓦爾加斯在每個世紀中,至少都會發生2次大規模的土石流、山崩或是洪水事件。

    broken image

    西元1999年12月14日至16日,委內瑞拉中北海岸發生暴雨,造成瓦爾加斯洪水及土石流,這場悲劇導致數萬人喪生,多達百分之十的瓦爾加斯居民死亡,是歷史上記錄土石流災害中,傷亡最嚴重之事件,人們以「瓦爾加斯悲劇(Vargas Tragedy)」作為此次災情通稱。

    瓦爾加斯位於委內瑞拉北部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3%A6%E7%88%BE%E5%8A%A0%E6%96%AF%E6%82%B2%E5%8A%87)

    broken image

    瓦爾加斯土石流災區(事件中被破壞得最嚴重的街區之一)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3%A6%E7%88%BE%E5%8A%A0%E6%96%AF%E6%82%B2%E5%8A%87)

    瓦爾加斯沿岸缺乏足夠疏散路線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1999年12月的事件中,沿海的單一高速公路被廣泛封鎖,使撤離和災後恢復極為困難。修建額外或備用道路以及增加直升機場和港口設施,可以促進疏散和救災。
    在某些情況下,聲流監測器(AFM)可以檢測由土石流引起地面運動之特定頻率,以及它們與下游警報器和應急響應中心遙測連接,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警告時間。阿拉斯加、厄瓜多爾及菲律賓已經開發,並使用自動檢測及警報系統,可以檢測通過土石流地面振動,推斷出流量的相對大小,並向下游接收器發送警報,可為撤離留出時間。

    然而,對於瓦爾加斯大多數社區而言,這個地區地形極其陡峭和崎嶇,從中上游到沖積扇距離不到4公里,幾乎沒有時間進行警告,也沒有時間進行疏散。
    這場災難造成之經濟損失估計為17.9億美元,死亡人數估計為30,000人,由於當地沒有精確可靠的人口普查,死亡人數一直無法被精準推算出來。許多屍體隨著土石流被沖刷到海裡,或是被掩埋在山崩掉落的土石中,只有大約1,000多具屍體被找回。
    這場土石流影響到瓦爾加斯許多地方斷水斷電,人民失業,導致犯罪率上升,頻頻有搶劫案的發生,委內瑞拉軍方在當地實施1年多的戒嚴,以降低此處之犯罪機率。

    (資料來源:USGS:https://pubs.usgs.gov/of/2001/ofr-01-0144/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3%A6%E7%88%BE%E5%8A%A0%E6%96%AF%E6%82%B2%E5%8A%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