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河整治篇< 第一章 > 愛河名字的由來
愛河,古名叫做打狗川、高雄川、一號運河,是一條位在臺灣高雄市境內的運河和小型河川,也是臺灣少數以「河」為名的河川,源於高雄市仁武區八卦寮,流經高雄市中心後於高雄港出海。經長期改造後,現已成為高雄市重要旅遊景點,尤其是河畔的夜景。曾在2001年和2002年兩次作為臺灣燈會主場地,也是之後高雄燈會藝術節的舉辦地點。除了固定的節慶,愛河河畔也有常態性的街頭表演和舞台表演。
「愛河」這個名稱的由來,最早來自1948年的一則事件,當時的愛河畔有一家「愛河遊船所」,在颱風過後招牌損壞,只剩下「愛河」二字,之後不久又發生情侶跳河殉情事件,而採訪事件的記者拍攝照片時將招牌上的愛河二字入鏡,透過報紙的傳播,使愛河的名稱開始流行。
在1950年7月時,「愛河」已經取代「高雄河」成為公認名稱,如《中央日報》自1950年7月以後的報導,便以「愛河」之名使用,而高雄市政府在1950年10月辦臺灣省運動會時,新聞稿裡也是使用「愛河」二字。不過這時「愛河」主要是指中正橋到高雄橋之間的河段,後來逐漸擴大,逐漸成為整條河的名稱。1968年,前任高雄市長、當時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廳長陳武璋,因先前擔任市長時將壽山從軍事管制區開放為公園,轉任省府工作後以替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祝壽的名義,將高雄市內的壽山以及柴山等名稱改為萬壽山,以及當時先總統夫人宋美齡仁民愛物之意,將愛河改名為仁愛河。
不過,另一種說法則是改名之事,乃為當時高雄市長楊金虎所提出一說。另有一說是立委黃玉明以高雄市民身分,於1968年8月9日向高雄市議會請願建議將壽山與愛河更名,市議會通過更名案後轉交市政府辦理,市政府再轉告臺灣省政府,由內政部在1970年核准後,於該年10月31日公告實施,但市民所常用的名稱依舊是愛河。直到1991年高雄市議議員陳光復書面提案、議員張益郎與李復興以臨時動議方式,分別提案恢復壽山和愛河的舊稱,此三個提案併案後,市議會同意恢復舊稱,市政府向內政部報備後,於1992年1月1日正式恢復壽山和愛河之名。愛河(資料來源:旅遊資訊王風景圖庫
愛河(資料來源:旅遊資訊王風景圖庫)
< 第二章 > 愛河整治歷史
愛河的整治起源於民國66年臺灣省政府所規劃「高雄市仁愛河污染整治及污水下水道系統第一階段工程」的專業計畫。此時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及日本交流協會專家所共同研擬的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計劃,將高雄區的污水整治計劃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以配合仁愛河整治為主,並同時建設污水處理廠及下水道系統,第二階段則以前鎮工業區為對象,第三階段則擴及其他未來發展區域。民國68年7月1日高雄市改制為院轄市後,開始辦理「仁愛河污染整治計畫及污水下水道系統第一階段工程」,並在民國69年王玉雲市長主政時期,由市議會通過28億8千萬元的工程費用,為當時通過單項工程費用最高的一項,開始積極辦理愛河的整治及污水下水道系統的興建。此工程歷經7年多,4任市長(王玉雲、楊金欉、許水德至蘇南成),終於在民國75年12月23日進行試用,並在翌年元月24日正式通水運轉。此工程在愛河中游中華路附近設置治平橋截流站,截取愛河中、上游的污水,使其不流入愛河下游河段,並在治平橋以下河段的兩側,分別設立九如、鼓山、力行、興隆、二號運河、六合、七賢、民生、新樂街及大義等10個截流站,截取流入愛河下游的污水,以便使流經高雄市精華區域的愛河河水可迅速潔淨,所截取的污水再經流入污水次幹管送到成功及凱旋二條主幹管,匯集於前鎮的三角公園匯流站,再經海底幹管,抽進中區污水處理廠進行初期污水處理後,再由海洋放流管排放到中洲外海。
在民國76年初完成的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第一階段第一期工程中,共建造11座截流站,主次污水幹管12公里,兩座污水抽水站,中區污水處理廠第一期工程(包括欄污柵、曝氣沈砂池及加氯池)及海洋放流管3公里,共計花費新臺幣47億。
愛河截流站位置圖(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中區污水處理廠(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民國76年元月開始運轉的「污水下水道第一階段工程」是愛河整治的基石,由於當時高雄市的都市計畫發展中,並無污水下水道系統的設置,因此各式的污廢水便利用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的小水溝(雨水下水道)→中水溝→大水溝流注到愛河裡,因此原本應該只收納雨水及地表逕流水的河川,毫無選擇餘地,照單全收,變成匯集全市污廢水的超級大臭水溝。
民國60年代決定整治愛河之初,為求迅速解決髒亂,有礙市容,衛生欠佳的愛河下游河段,於是採用在愛河下游兩岸的雨水下水道出口設置截流站,攔截流入愛河的污廢水進入截流站,再引入埋設在岸邊的污水幹管。此外,亦在雨水下水道出口設置防潮閘門,晴天關閉阻絕污染源進入愛河,而雨天則開啟閘門以達排洪宣洩雨水的功能,但同時也使得雨水中夾帶的污廢水注入愛河,形成愛河季節性的污染。
除此之外,民國70年代前期的愛河整治工程,尚包括拆除建國橋以北至覆鼎金橋7千公尺長佔用兩岸河川地,凌亂不堪的違章建築,同時亦將河堤整建後所產生的河岸新生地進行綠美化,增加市民的遊憩休閒場所;另外,淤積在愛河河底的38萬平方公尺污泥,也一併清除,如此改善愛河的水質,同時也增加河道排洪效果。同一年代,中區污水處理廠第二期工程(包括沈澱池、污泥濃縮槽、污泥消化槽及污泥脫水設備)亦從76年起積極展開,並在民國78年底完工,加入營運,使得污水處理的流程,由原先只有沈澱預先處理,增加曝氣處理的步驟達到污水初級處理的能力,具有平均每日處理40萬公噸污水的能力,最高操作時,則可處理56萬公噸的污水,此時愛河整治工程費累進至新臺幣52億。
愛河整治的工作在民國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間陸續進行,由覆鼎金橋至最上游後港橋段的河堤整建工程。民國82年至85年間拆除中華路至博愛路段的違建,開闢為三民1、2號公園。民國87年完成客家文物館的興建,展示自1920年代日治時代,移居高雄聚居於寶珠溝沿岸墾殖之客家先民的文物。同年7月位於高雄榮民總醫院後方的愛河上游河段,300公尺仿自然河段改建完成。此時高雄市的污水主次幹管工程,也已埋設259公里,耗資60幾億。
愛河的整治至此,只是一個開端而已,更龐大複雜艱困的全市污水下水道系統的建設,才剛要起步。屬於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第一階段的愛河整治,自第二期起即規劃每期6年,逐步進行高雄市雨污水分流的工程建設。雨污水分流的好處是,各式的事業及家庭污水,可以經由污水分、次、主幹管接收至污水處理廠,進行淨化處理後再進行排放,與流經地表開放式的雨水幹管(水溝)分流,不但可改善環境衛生,減少蚊蠅的滋生,同時,污水不再流入河川中,對河川污染也有很大的改善。污水下水道系統示意圖(資料來源:eyxjot.nat.gov.tw)
污水下水道系統第一階段第二期計畫,原訂由民國78年至83年辦理,所需經費約89億。因高雄市政府財源籌措困難,無法按計畫推展,延後至民國81年至86年配合6年國建辦理,完成污水管線126公里,包括凱旋路、成功路、擴建路及過港段等主幹管舖設、1050公頃的用戶接管工作,並興建鼓山加壓站、寶珠溝截流站及檢測和修護污水管線51公里工作,使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的普及率提高佔規劃區總面積7%,為高雄污水區總面積的11%。
污水處理廠則由民國79年7月,開始第三期工程的規劃,包括改善進水抽水站設備,前處理設施及初沈池的擴建並興建水肥投置站。並於民國83年底陸續完成,使中區污水處理廠具備有每日50萬公噸的污水初級處理的能力,其中進流抽水站及前處理設施,也已達成100萬公噸之容量。民國88年起,為配合改善前鎮河水質污染整治需要,納入高公截流系統,辦理中區污水處理廠第四期之工程建設,以因應後續容量擴充及展開提昇二級處理先期佈建作業。第四期擴建工程於民國94年完成納入操作,營運迄今整廠可達平均每日750,000CMD處理規模(含前鎮河高公截流站截流污水量),檢測放流水水質平均值BOD為50mg/1以下、SS為50mg/1以下,均符合水質排放標準規定。
為持續辦理高雄市污水下水道建設,提高用戶接管普及率,於87年研擬辦理第三期建設計畫(88至92年),惟配合行政院91年5月31日核定「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將污水下水道建設列為「水與綠建設計畫」之一環。內政部依據行政院指示,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第一階段至93年底須達35%,第二階段至96年普及率達50.7%。故當時執行中之「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第三期計畫」必須辦理修正才能達成政策目標。
為達成中央之政策目標,並兼顧高雄市施政目標及都市發展,經研討分析,必須大幅增辦污水下水道建設,88年至99年度辦理32項工程,主要優先辦理銜接凱旋路主幹管及較市中心之九如路、鼎力路、福德路、建工路、華榮路、瑞隆路等污水次幹管的鋪設,並進行建國路、大同路、五福路、華榮路、瑞南街、遼寧街、熱河街等區域分支管網,計埋設污水管線320公里,辦理用戶接管164,000戶,以提高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至96年底達50.7%,並辦理五號船渠截污設施工程,以改善船渠水質、設置凱旋截流站工程,以截除上游二號運河之污染源及為截除前鎮河轄區內污染源,設置興旺截流站工程,以改善水質,共需經費約130億5千9百萬元。
為持續辦理高雄市污水下水道建設,提高用戶接管普及率,於98年辦理第四期建設計畫,直至目前為止(99年6月)用戶接管率已達59.5%;另水工處為提升水質,引進礫間曝氣氧化工法及時處理愛河上游污水淨化水源排回原有河段提升河川水體自淨能力,98年辦理愛河上游水直淨化工程,於99年底完工。
< 第三章 > 愛河截流站歷史轉變
愛河是高雄的「生命之河」,所以近年來市府積極改造水質、河岸風光,深獲好評。市府工務局為了讓愛河沿線十處「醜陋」的截流站能以新面貌呈現,為愛河加分,從92年開始改造截流站外觀呈現新風貌。
過去數十年,截流站確實發揮了攔截污水的功能,但是在污水幹管及污水處理廠陸續完工之後,截流站功能漸漸式微,不過水工處也不敢貿然拆除,以備不時之需。為了美化十處截流站的外觀,下水道工程處從92年開始辦理變妝美化工程,完成10處截流站的變妝,包括民生站「河邊曼波」、治平站「玻璃光之屋」、新樂站「迴旋藍色水路」、七賢站「風中帆船」、九如站「曝氣船之家」、力行站「框架屋」、興隆站「樹型屋」、六合站「中外野的小坡」、二號運河站「櫥窗廊道」及鼓山站「鼓山明珠」等10個截流站,各式主題性的截流站搭配夜間照明,吸引很多遊客的目光。
過去的愛河惡臭難忍,所以市府在愛河畔設置十處污水截流站,讓來自家戶的污水不要再排入愛河,直接導流到旗津中洲污水處理廠,才能保持愛河河水的潔淨。為增添愛河風采,愛河沿岸有許多改建的截流站,每個截流站各有不同的意象主題,這是河畔景觀的硬體文化層次和愛河區段性整治成果的里程碑,高雄市政府工務局下水道工程處致力於揉合「追逐截流站歷史轉變軌跡」的構想來改建老舊截流站,增添愛河沿岸新地標。
高雄市10處截流站的外觀改造,除可提供愛河沿岸散步民眾一個特殊造型的停駐點,同時也可以遠眺愛河水岸風貌;夜間照明系統部分,則依愛河沿岸夜間風貌,配合站體主題的塑造,選定照度與色澤,以簡單大方為原則,使愛河行船能領略不同的岸上風情,各個呈現不同的地景風貌,愛河沿岸一系列截流站的改造工程,隨著目前愛河整治成果,逐步蛻變成一座座耀眼的新地標,完整塑造出高雄藍色水路特有的河岸景觀魅力,同時也串連整個高雄市的自行車道系統,讓市民不僅僅是沉醉在「幸福高雄」當中,也激發民眾的活力運動於「健康城市」之中。(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7/6/13/n1742433.htm,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民生截流站屋頂亮點-LOVE_RIVER
(資料來源:高雄旅遊網)民生截流站「河邊曼波」
(資料來源:高雄旅遊網)治平截流站「玻璃光之屋」
(資料來源:http://ultraradman.blogspot.tw/2007/06/blog-post_1241.html)新樂截流站「迴旋藍色水路」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水利局)七賢截流站「風中帆船」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水利局)九如截流站「曝氣船之家」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六合截流站特色建築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水利局)興隆截流站「樹型屋」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力行截流站「框架屋」(資料來源: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20&t=2515115)
鼓山截流站「鼓山明珠」
(資料來源:壹凸新聞)
二號運河站「櫥窗廊道」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愛河之心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 < 第四章 > 第一批次核定愛河水環境改善計畫經濟部水利署「前瞻基礎建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第1階段初步核定通過高雄市政府提案8.9億元,將投入愛河、鳳山溪(含前鎮河)及興達漁港水環境改善計畫等建設,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極端氣候所造成威脅也越趨明顯,極端氣候出現的驟雨、洪患已經變成常態化,也成為全球化經濟發展下最重要的課題,環境的治理必須用整體環境景觀生態的思維,將傳統灰色基礎設施整合為綠地基礎設施,達到治水、用水、與水共生,才是環境永續之道。
「愛河水環境改善計畫」將改建沿線6個截流站和閘門,跨局處污染整治並結合景觀升級,除水岸環境營造、污染整治、並將搭配文化與觀光,打造會呼吸的愛河藍帶,集中資源加速推動全國水環境改善,將以「魅力水岸」為目標,「與水共生、共存、共榮」為願景,「營造水岸融合,提升環境優化」為主軸,營造親水亮點,將高雄市建構成「與水共存,市民宜居」的韌性城市。
依行政院核定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第一批次核定案件中,愛河水環境改善計畫內容及位置圖如下:愛河水環境改善計畫之位置圖(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一)民生大排水環境改善計畫
過去民生大排水質惡臭,導致生活環境不佳等問題,經市府積極推動用戶接管及截流工程,民生大排河川污染指標(RPI)已由嚴重污染轉為輕度污染,現因考量民生大排護岸老舊且水體交換率較差,導致水質狀況不穩定,為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環境,計畫推動水體交換工程及景觀改善工程,讓水質再提升,增加親水空間同時也兼顧防洪需求。(二)愛河沿線周邊景觀再造工程計畫
針對愛河沿岸周邊景觀進行改造,增添河岸色彩、強化河岸綠帶,以愛河兩岸觀光發展環境改善工程-土木景觀及景觀照明及愛河之心改善計畫。(三)愛河沿線水質改善之污水閘門更新工程計畫
愛河沿線閘門及相關設施更新(九如、力行、鼓山、興隆、七賢、新樂、大義、六合、民生、五號船渠截流站、寶珠溝截流站(含內惟埤)。(四)愛河沿線截流站景觀再造工程計畫
進行九如、力行、鼓山、興隆、七賢、新樂、大義、六合、民生等9站截流站體外觀更新。(五)南北大溝出口段改道工程計畫
南北大溝下游出口段排入愛河水系下游處之3號船渠,為避免港區遊憩水質受到家庭雜排水污染,遂辦理改道工程,藉由雨水下水道改道完成後,改善污染問題。(六)中區污水處理廠功能提升計畫
中區污水處理廠功能提升工程:1.辦理初沉池單元效能提昇;2.建置中央智能操作控制中心及提升儀電系統可靠度;3.增設緊急溢(繞)流管線;4.耗能及效能不彰設施之功能提升;5.海洋放流管檢修及防蝕工程。(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水利局)
©2022 逢甲大學水利發展中心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