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公訓篇

    < 第一章 > 曹公圳的由來

    「曹公」,這個對居住在鳳山人來說絕不陌生,當你到了鳳山,你可以見到曹公路、曹公廟、曹公里、曹公國小乃至於曹公圳等,都是冠上「曹公」,地方鄉里耳熟能詳的地名與景點,但是曹公到底是誰,為何又能在鳳山留下如此多的事蹟呢?

     

    曹謹,原名瑾,字懷璞,後改為謹,字改為懷樸,號定庵,清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人(今名沁陽市)。曾任直隸、福建、臺灣等地知縣,在擔任臺灣府鳳山縣知縣任內,時值嘉義和鳳山地區一百多里發生大旱災;他以一介知縣,初來到一處完全陌生的災荒地區,為解決民眾所苦,立即投入救災工作。在幕僚林樹梅規劃及建議下,遂決心開鑿水圳,引下淡水溪(即今日高屏溪)之水灌溉鳳山平原,從此終於使得鳳山地區原本的看天田,轉變成為適合耕作的允水田,一躍成為南臺灣的米糧重要產地。
    知府熊一本獲悉此事後,為了嘉勉曹謹的賢能,加上地方百姓感念恩德為其請命,遂將水圳命名為「曹公圳」,以紀念他的功勞,並親自撰文「曹公圳記」。之後,道光20年(西元1840年),鳳山地區再次發生大旱,此時的曹謹已陞任淡水同知,但他仍命鄭蘭生與鄭宣治開鑿新的水道,共計46條,一般稱之為「曹公新圳」;自此,曹公圳發揮更大效益。由於兩水圳灌溉範圍都遍及五個里,所以又稱「五里圳」。舊圳就稱五里舊圳,新圳則稱五里新圳,兩者通稱為「曹公圳」。

    (資料來源:飲水思源曹謹與曹公圳的故事http://class.dgps.kh.edu.tw/tjtkc/index.htm、維基百科)

    broken image

    曹公舊新圳概圖(圖片來源:城市古圳道探秘-北高雄曹公新圳的前世與今生)

    < 第二章 > 曹公圳的發展歷史

    瑠公圳、八堡圳及曹公圳是清代臺灣三大水利工程,其中又以曹公圳是唯一由官方主導開鑿的水利系統,且在當時是臺灣南部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圳,對南臺灣的發展影響最為深遠。

    曹公圳建於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鳳山知縣曹謹體察地方民生之困,農務苦於看天下雨不穩定,於是乎極力倡導興築水圳,於是在其任內,共修築達90條圳路,灌溉區域遍及鳳山平原各地。尤其在清代,官方並不積極經營地方水利事業,因此曹公圳在當時可謂特例。若無曹謹鼓勵眾田主分攤經費合築,在沒有強力業戶積極投資水利工程的鳳山平原,恐怕仍難有大規模的水利系統可造福鄉里。

    broken image

    曹公祠及曹公圳入水口(圖片來源:南臺文化季刊http://formosanes.blogspot.com/)

    曹公舊圳從小竹上里九曲堂的下淡水溪(現今的高屏溪)河床口築一大草埤,作為儲水池之用,依照地形高低設計各段圳道,圳路計達44條,灌溉區域約2,549甲,遍及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鳳山上里、鳳山下里等五里,位置大約於現今的鳳山區、高雄市區南半部。
    而新圳的開築,因道光21年(西元1844年)又逢大旱,田野秧苗枯死,曹知縣乃命歲貢生鄭蘭生、附生鄭宣治,請各地主一同出資築建新圳,再由地方協議,允准徵收賦課,是為新圳築建的原由。新圳計有46條,灌溉區域達2,033甲,遍及赤山里、觀音外里、半屏里、興隆外里、興隆內里,大致相當於大樹區、鳥松區、仁武區、大社區、高雄市北部等區域。因為兩圳流域灌溉範圍都是五個里,故曹公新舊兩圳又名為五里圳。

    broken image

    曹公圳舊圳頭(圖片來源:高雄旅遊網)

    曹公圳圳路所及,連結各地原來的埤塘以填充下游圳路的水源,因設有控制水量的水門控管各河道的給水,才能使沿自高屏溪的圳道流水不絕。而兩圳開鑿的費用,舊圳是向地主徵收,不足部分由鄰里首長甲首補助,而新圳則是以田畝大小計算徵收,圳路修理維護費用則由兩圳平均負擔。因為水圳、埤塘與農田的相互連結,平時共同分擔修建維護費用,使得整個平原的農業生產形成了利害相關的共同體。而水圳提供穩定的灌溉水源,使得農田可以變成一年二獲,不僅讓鳳山平原的農業產值大增,也是平原上除了行政區劃分之外,有益地域整合的強力組織。

    進入日治時期後的臺灣,各地的水圳經過殖民政府頒布一系列的管理法令,由傳統地方性的組織逐漸調整為區域性的水利組合。全島水利管理的同質性逐步提升,由國家機器介入地方性的水資源分配與運用,因此曹公圳管理的組織生態自然與以往大不相同。

    當日本殖民政府完成對臺灣河川的調查與研究後,便立即著手各項水利工程的管理。例如:明治34年(西元1904年)頒布的公共埤圳規則便將有關公眾厲害關係的水利設施,指定為公共埤圳,需由政府來監督及管理,這樣才能發揮有利公眾與增加生產之水利效益,並得以收水租。

    broken image

    一年一築的曹公舊圳攔水壩

    (圖片來源:重現水圳風華–曹公圳的水資源活化與再利用)

    broken image

    日治時期曹公圳舊圳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此一「官督民辦」型態與清代自行管理方式大為不同。又如大正10年(西元1921年)公布的臺灣水利組合令,公共埤圳與官設埤圳成為統一性的組合,其目的已不再侷限於灌溉用途,另外還加上防治水患的功能。在此一階段原曹公圳水利系統已併入高雄州的水利組合,也完成大寮引水工程,糖廠也進行九曲堂大型抽水灌溉工程。而水利組織的主管機關首長也改由國家指派,並可收水租,相關制度益趨完備。

     

    日本殖民臺灣才30年不到,民間所握有的水利資源,便已逐漸轉移到國家管理的機制。水利經營集權化的影響,對地方用水而言,圳水仍是一切民生事業的基礎,管理系統的基層人員仍具備地方性,可是組織所依循的法令規章卻早已經去地方化。對比現在水利會與國家管理部門「看似密切、實則疏遠」之關係,其實由來已久。

    (資料來源:臺灣濕地雜誌(62)話曹公圳建築與運作)

    < 第三章 > 曹公圳新舊水域串聯與環境減壓計畫

    broken image

    內惟埤生態園區(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曹公圳當年的開築,將高雄市內四條主要河川:後勁溪、愛河、前鎮河及鳳山溪串連起來;而依據行政院核定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高雄市第二批次核定愛河水環境改善工程案件中,內惟埤生態園區水環境營造計畫為其重要工項,其中重要分項計畫即包含下淡水溪(曹公圳)新舊水域串聯與環境減壓工程。

    broken image

    蓮池潭引水至內惟埤生態園區示意圖(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而此分項工程重點主要為藉由下淡水溪(高屏溪)歷史水路的復原,將高雄市蓮池潭、內惟埤及愛河三大水域予以串聯。以高雄市鐵路地下化綠園道水路,將蓮池潭水引入內惟埤園區生態湖內,並於湖邊設置加壓泵浦及水質淨化設備,經過濾層淨化提供內惟埤園區清淨水源。另外於大面積綠地下方設置集水管,於降雨時透過土壤自然滲入收集儲水,以達到水資源回收利用的目的,達成活水循環的目標。

    broken image

    內惟埤濕地復育想像圖(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園區內既有水道因常年淤塞及優氧化問題,本次亦將同步進行清淤與寬度調整,以恢復水源正常流動性的功能。此外,增設擋水閘門,於枯水期時將下游水源引入,以調節其水位,並調整生態湖堤線、減少不透水設施的數量,讓滯洪面積得以擴大。期待透過濕地復育、生態島與生態湖的修築,以及多樣性生物與生態空間的形塑,促使內惟埤園區能恢復昔日蓬勃的生機。

    此外,本計畫還規劃「學產地紀念景觀區」,以內惟埤學田意象及灌溉水道等庶民記憶,藉原有灌溉水道、學田與圳道意象的復原與模擬,適度的重現歷史固有灌溉水路,以水岸廊道的設計,規劃濕地臺階、親水石階、學田圳道景觀重建,以及美化湖畔景觀,重新佈設學田與鐵路的印象。

    < 第四章 > 曹公圳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歷經時代的變遷,大部分的舊圳道已被廢除、改道,或便成為污水下水道,早已失去原有水圳的功能,在高度都市化與耕作用水需求改變的情況下,所有的舊圳道可能會有完全消失的一天,僅剩「曹公圳」的歷史名詞而已。

    broken image

    曹公圳的自然樣貌(圖片來源:臺灣濕地保護聯盟)

    早期的曹公圳圳道串連起鳳山平原上星羅棋布的埤塘,有如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鍊一般。而時至今日,這些城市僅存的遺珠已經屈指可數,水圳的保育也亮起紅燈。在科技進步與城市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慎重規劃以保護曹公圳的圳道與埤塘,並且強調多元化水圳的利用價值,否則在不久的將來,曹公圳的水路遭受到加蓋、水泥化甚或者是切斷,最後的遺珠也將難逃遭受重劃或是填平的命運。

    broken image

    1934年的瑠公圳水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早期臺北瑠公圳就是仿照曹公圳的模式開始發展興建,南北兩大水利工程相互輝映;可惜後來臺北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未能及早予以保護,現今僅能以殘留的舊地名與一、二條舊渠道供後人憑弔。而曹公圳整體水利系統也正在快速崩解中,可預見的將是走上瑠公圳的覆轍。

    前曹公圳沿岸地灌溉農田已大量減少,在未來的發展方面,如何將農業灌溉用途轉換做為自然生態的維護,並儘量讓曹公圳維持暢通保持灌溉功能,並在沿岸景觀美化思考進化,讓曹公圳能融入社區生活,正考驗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智慧。
    而曹公圳原本就是以增加農民灌溉水源為宗旨建設的水利系統,在歷經日治時代國家勢力的介入,之於戰後經歷多次組織的變更,成為農田水利會轄下的灌溉區。因為社會環境的變遷,高雄鳳山境內區域發展的主力轉變,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為主的社會結構,人口移動加速都市化的發展,使得作為水利組織骨架的圳路與埤塘功能盡失,甚至因失去原本的灌溉目的,造成圳路與埤塘遭到占用、填平甚至污染的情況都日益嚴重。

     

    面對都市化對於土地需求的增加,各期都市重劃區域不斷的伸向農業用地,原有密如蛛網的圳路和埤塘早已不再相連,殘留在市區或郊區的圳道和水潭,原有清澈的水流也已變成髒臭的廢水,原有的水體多已填平成為建地,令人不禁反思,當農業的需求轉型成都市化的同時,我們就不需要重視舊有水圳的功能了嗎?
    從營造曹公圳水文風貌的觀念來看,未來如何塑造高雄市獨特的帶狀濕地公園,重新規劃水道和埤塘,以提供生物棲息的綠帶空間,利用曹公圳來串連起高屏溪、獅龍溪、前鎮河、愛河、後勁溪及高雄港形成一個完整的水域網絡,創造真正的海洋城市形象,得以讓整個大高雄地區的觀音湖、大貝湖、鳥松濕地、七番埤、檨仔林埤、金獅湖、蓮池潭、內惟埤濕地公園及未來的衛武營自然公園中的埤塘生命能重新復甦,恢復高雄市的水文風情,這才是高雄市政府應當努力的方向。

    (資料來源:飲水思源-曹謹與曹公圳的故事、臺灣濕地雜誌(62)話曹公圳建築與運作)

    broken image

    高雄長庚醫院興建即是填平小貝湖後所建成,造成原有滯洪功能消失,也影響鳥松地區使得易生水患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