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漁業水環境改善篇

    < 第一章 > 認識台灣漁港及現況

    漁港提供漁船停泊、裝卸、補給、維修作業及避風等功能,可說是漁船的家。臺灣漁港興設,隨著漁業發展的過程,漁船數量的增加,漁港規模與數量亦隨著擴增。而近代,臺灣漁業面臨內外環境變化與衝擊,漁業政策亦作若干調整及因應,漁船數量縮減,原偏重於生產面工作,逐漸加重生態及生活面工作,因此部分使用率低的漁港,必須賦予觀光休憩等多元化使用功能,使漁港能在新時代的展望中獲得新生與再造。

    臺灣目前的漁港共分成二類:第一類漁港其使用目的屬於全國性或配合漁業發展特殊需要者,主管機關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其他不屬於第一類漁港的,則歸於第二類漁港,主管機關為當地縣、市政府。據漁業署當前規劃,目前第一類漁港共有9處,分別是基隆市正濱漁港、八斗子漁港,宜蘭縣烏石漁港、南方澳漁港,新竹市新竹漁港,臺中市梧棲漁港,臺南市安平漁港,高雄市前鎮漁港,屏東縣東港鹽埔漁港;第二類漁港則有215處,其中屬高雄市所轄,由高雄市政府海洋局管理的,分別為白砂崙漁港、興達漁港、永新漁港、彌陀漁港、蚵子寮漁港、鼓山漁港、旗后漁港、旗津漁港、上竹里漁港、中洲漁港、小港臨海新村漁港、鳳鼻頭漁港、港埔漁港、中芸漁港及汕尾漁港計15處。其類別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漁港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依漁業發展需要及使用目的來做指定。

    broken image

    高雄市漁港位置圖(資料來源:高雄市海洋局)

    < 第二章 > 現今漁港面臨問題

    近年來隨著整體漁業環境變遷及政府實施減船措施,臺灣地區漁船筏數量呈逐年遞減趨勢。船隻停泊擁擠情況,僅在少數海洋漁撈產業活躍之漁港及颱風時期才會發生,而過去漁汛期時,港內卸魚船隻停泊擁擠之情況,整體而言現已不多見,顯見漁港陸域及泊地顯得利用率相對較低。

    broken image

    梓官區蚵子寮漁港(資料來源:高雄市海洋局)

    broken image

    永安區永新漁港(資料來源:高雄市海洋局)

    而近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準提高及休閒活動之重視,部分漁港漸漸成為人們觀光遊憩之聚點,每逢假日或漁船返港拍賣漁貨時,更是人潮洶湧,相對部分漁港因位處偏遠海邊,漁村及港區之生活品質較為低落,漁港整體環境之改進,往往為一般民眾所期盼,因此,如何提昇漁港整體環境及景觀再造,一直是政府積極努力規劃及建設,除了硬體建設的投入外,以重點區域進行整體環境改善,清除港區廢棄網具及雜物,並落實各類資源廢棄物回收,加強宣導漁民勿將垃圾丟入港區泊地,廢棄油品應妥善收集儲存等,都將是未來漁港規劃及建設的重要課題。

    < 第三章 > 高雄市推動的漁港改造

    高雄市有著綿長的海岸線以及活絡的漁業活動,加上特有的山水港灣資源,儼然成為臺灣海洋產業中最具潛力之城市。藉由獨特山海河港優勢,孕育海洋產業發展,藉由統籌規劃各項產業之輔導推動,將可創造並提升我國海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以高雄市興達漁港為例,過去曾斥資超過70億建置的遠洋漁船泊區,自民國86年完工後,因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約束,各國紛紛劃定並主張200浬的專屬經濟海域,以及各洋區國際漁業組織陸續成立,公海捕撈漁獲量限制之影響,造成遠洋漁業結構調整,使得興達漁港遠洋泊區,絕大部分土地遲遲未能開發,一直未能朝向遠洋漁港建港目標推動,而港區周邊亦欠缺舒適、安全及娛樂性豐富的休憩設施,導致興達港情人碼頭、大發路觀光魚市、茄萣濕地公園等景點,因而難達吸引人潮聚集之效。

     

    到近期配合中央推動綠能等新興產業發展政策,並結合「前瞻基礎建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提案計畫,重新調整該港整體發展定位,將遠洋泊區整體劃定為「高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海洋觀光遊憩區」、「修造船產業區」三區為開發主軸,分別朝向海洋科技、海洋休憩及綠能加值產業方向發展,期待能串連興達港週邊既有觀光及休憩景地,並促進地方漁業及觀光產業之發展,以提供親水的優質環境,提升民眾對政府興辦公共工程效益之認同。

    broken image

    茄萣區興達漁港(資料來源:高雄市海洋局)

    broken image

    彌陀區彌陀漁港海岸光廊(資料來源:高雄市海洋局)

    broken image

    彌陀區彌陀漁港水環境改善構想模擬圖(資料來源:高雄市海洋局)

    未來,更規劃將茄萣大排陸域景觀美化,沿堤岸向水域延伸,施作兼具舢筏船舶停靠功能之親水步道,融合陸域水域打造別具特色的河堤景象;另外,將近海泊區原有老舊碼頭改善整建,以及打造遊艇泊區樂活水岸之風貌,營造一處漁業及遊憩兼具之現代化水岸碼頭,以期活化興達港及周邊環境,吸引民間企業投資,進而提升高雄遊艇產業地位,展現高雄遊艇產業堅強實力。


    另外,再以彌陀區彌陀漁港為例,曾以「情定今生」美譽列名全國十大魅力漁港,港區「海岸光廊」的濃厚海洋風情,為在地居民及遊客重要觀光地標及休閒場所。惟自民國91年落成來,因鄰近海岸,鹽化作用致設施老舊,高雄市政府即著手規劃進行改善,使海岸光廊園區第一期改善工程於105年5月正式完工,再創「海岸光廊」新風貌,讓居民及遊客可輕鬆感受海岸休閒風情。

     

    而今年隨「前瞻基礎建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提案通過,高雄市政府更規劃既有「海岸光廊」淺灘及堤防向外延伸,將閒置空間再利用及周邊景觀改造,以提供更舒適安全且兼具親水、娛樂的休憩環境。

    計畫目標將串聯既有的觀光及休憩景地(如蚵子寮觀光魚市場、漯底山自然公園、彌陀漁港海岸光廊等),使彌陀漁港能朝多元化發展,促進地方漁業及觀光產業提升,更讓民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以營造優質生活環境,打造樂活水岸新風貌,進而促使民眾對市政府興辦的公共工程效益產生認同。

    後續高雄市政府已規劃第二批次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已經核定通過中芸漁港整補場及港區環境改善、蚵子寮漁港南防波堤延長、碼頭及景觀改造、中洲漁港老舊碼頭疏濬及景觀營造、小港臨海新村漁港景觀改造計畫等案將逐步分階段推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各漁港將會以嶄新面貌呈現於市民眼前,未來也將增將更多觀光新亮點,提供市民更多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 第四章 > 漁港水環境改善後效益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政府大力推動漁港水環境的改善計畫,可以預期所帶來的優點廣泛且深遠,不僅可以大幅提升民眾生活品質,更可提供漁民更優質的作業場域,預期效益如:
    (一)堤岸碼頭沿線整修與美化,可提供大小船隻良好的避風、作業與補給停泊環境,促進漁業發展。

    (二)改善漁港現有作業環境,將港區水域淤泥及廢棄物予以清除及整合地表排水,杜絕污水進入港區,以期有效改善港區水域水質,使得魚群得以再現;並加深航道水深,使船隻進出港區通行更加安全,以此凝聚漁民向心力,再造漁村新風貌。

    (三)串聯漁港水陸環境,經由環境再造,突顯當地傳統漁村特色,結合在地旅遊特色,以活絡傳統文化與觀光遊憩產業,以增進漁村觀光產業發展。

    (四)培養民眾親水休閒的生活習慣,帶動地方觀光漁業及水上遊憩活動風氣,進而增加誘因吸引民間企業進駐,活化漁港發展。

    < 第五章 > 未來發展重點

    未來漁港功能多元化的建設工作,應在維持產業發展功能前提下,結合休閒及觀光,朝向特色化、精緻化、知性化等方面發展,摒除以往過於著重於「量」的迷思,朝向「質」的提升,在現有的漁港建設基礎下,調整漁港機能符合社會需要,結合周邊相關人文產業、生態環境、地理歷史、觀光景點等各種資源,營造清新、潔淨、優雅的漁港新空間,其發展重點如:


    (一)加強港區管理與環境維護:在發展漁港功能多元化的同時,加強港區管理與環境維護是首要工作,除需興設各項必要服務與設施,如照明設備、停車場、涼亭、導引解說標示、旅客服務中心、候船室等設施,以及相關的安全維護設施如欄杆扶手、危險警示標誌、救生設備等設施外,亦需加強港區陸域、海域環境之清潔維護,建立有秩序、清潔、整齊的港區環境,如此方得充分展現漁港建設成果。
    (二)促使漁港景觀生態與環境合諧並存:為改善漁港建設品質,使漁港建設能與週邊環境和諧,在全面性考量發展方向與目標下,有計畫的逐年辦理,並使其能與港區既有設施、周邊設施與景觀相契合,以利發展海洋及海岸遊憩活動。

    (三)整合漁村資源再發展:臺灣地區漁港大多與漁村聚落相隨而生,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漁村社會是依存漁業活動而興衰,未來漁港建設應符合鄰近漁村社區之發展,將鄰近漁村產業文化等資源與漁港相整合;此外受到政府編制預算逐年縮減影響,未來在漁港港區環境維護等工作,亦可檢討評估由當地漁村社區來推動辦理,由當地人來執行維護當地漁港環境,如此不僅可充分發揮漁村人力資源,亦可減少政府維護費用。
    (四)鼓勵民間參與港區投資建設:以往港區設施多由政府直接管理維護,或交由地方漁會就近加以使用維護及營運管理,惟在管理營運效率上,始終無法與民間企業效率相比,為使港區設施能充分有效發揮,近年來積極推動漁港設施開放民間投資經營管理工作,引進民間企業之經營管理能力,提升港區服務及營運效能,不僅可促進地方經濟活絡發展,亦可減少政府投資支出。

    broken image

    興達港情人碼頭(圖片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broken image

    興達港(圖片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五)符合國人多樣化需求:未來漁港建設將不再僅考慮漁業本身的發展及漁民的需求,而是需要順應國內外整體產業發展情勢,調整漁港建設政策,研究藉由漁港多元化的建設,在達到漁業產業發展需求與照顧漁民生計目標的同時,能符合國人日益多樣化的活動及生活需求,讓政府投資建設成果讓更多人分享,使全民得以參與漁業發展歷程,體驗漁業產業與漁港風情魅力。
    順應時勢及產業發展,漁港亟需推展功能多元化,蛻變成為安全、美觀、舒適、便利且有格調的優質場所,採宏觀的視野、更有彈性的作法來調適,作為漁業基地,維持漁民作業便利環境的同時,也能提供國人觀光遊憩、賞景、購物、用餐、學習、親水、參觀體驗、運動等服務,成為地區產業、休憩、生活的海陸重要據點,政府投資漁港建設成果,能供全民共享。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全球資訊網)

    高雄市現有13座滯洪池,宛如一潭潭的藍綠寶石。相較於採取截彎取直、架高堤防的治水方式,高雄市選擇與水共存,還地於河、保留綠地並讓濕地重現。
    結合周邊整體打造的公園,保存古文化遺址、復育水鳥生態、吸引民眾悠然垂釣,這座都市從「談水患色變」飽受淹水所苦,翻轉成能涵水養水的「海綿寶寶」。
    三民區本和里位於低窪地區,每逢颱風暴雨就淹水,民國94年10月建設成全國第1座都市型防洪滯洪池後,發揮濕地兼具滯洪、生態與休閒遊憩功能,類似這樣轉危為安、去弊興利的滯洪池建設,95年陳菊市長上任後,帶領水利團隊積極治水,努力從第2座打造起安全堡壘,即將在107年底設立到第15座,達到326萬噸的滯洪量。

     

    都市形同水泥叢林,不透水的鋪面,無法讓過量的雨水滲透進入地表,在現今極端氣侯威脅下,颱風或暴雨襲擊往往導致積、淹水不消,地勢低窪處更是氾濫成災,高雄市政府切中積弊,興建滯洪池治水,如同水庫的原理,雨水量過多時導水儲水,乾旱時送水平衡,吸放之間控制自如,好似海綿,把水災機率降到最低。
    水利局代理局長韓榮華說,滯洪池大致可依照簡單概念,區分為都會型滯洪池、在槽及離槽滯洪池、溪水系態的滯洪池、休憩休閒滯洪池,彎彎小溪、綠樹成蔭的三民區本和里滯洪公園,屬於都會型滯洪池,平日,長輩們在柳樹下垂釣,年輕人在底下乾爽的沈砂池籃球場內馳騁運動,濕地環境不僅有利調節微氣候,降低熱島效應,也承載水利防洪工程的歷史重任。

    broken image

    高雄市滯洪池分佈圖(資料來源:遠見網站)

    水利局參考日本成功先例,建置雨水下水道系統,當98年莫拉克颱風引發水劫、99年凡那比颱風灌注高屏平地,帶來50年來最大的降雨量時,幸而有滯洪池及雨水下水道完善設施,才能減緩洪水尖峰的流量,不致肆虐成災,民眾也就認同滯洪池的功能了。
     
    高雄市每座滯洪池都有特色和故事,昔日的三民區低窪的寶業里,淹水災害不下於本和里,颱風大雨每每造成澄清路、義華路一帶積、淹水,101年11月完工後,變身為滯洪池濕地型態,完全扭轉劣勢,其南池維持局部蓄水量,營造出穩定的生態廊道環境棲地,而北池寬闊的大草原,即是民眾假日攜老扶幼休憩運動的最愛,更獲得2013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之公共工程與都市空間類卓越獎、建築園冶獎兩項金獎加身。

    broken image

    2013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之公共工程與都市空間類卓越獎

    (資料來源:高雄市水利局)

    broken image

    2013年建築園冶獎

    當初寶業里滯洪池當初環境規劃理念具有以下幾點:
    (一)以整體排水系統考量,改善淹水問題,並提升全區保護標準:除改善積水問題外,對於整個澄清湖特定區精華地帶之雨水排放系統,不僅可滿足都市防洪保護標準,更期望透過滯洪池最佳化之分析配置,因應未來極端氣候條件之考驗。
    (二)以區域發展為遠景與週遭環境融合:本工程位置具有交通節點之優勢,臨近商業區及住宅區之條件,未來可成為市民一地標性之休憩場所。
    (三)透過空間利用創造本計畫核心價值:設計手法上可透過自然元素結合親人之景觀空間,成為鄰近商業區及住宅區活動之中介空間,成為民眾休憩之都會區地標公園。
    (四)永續公共工程:落實綠色環境、綠色工法、綠色材料及綠色能源四大綠色內涵指標(22.3%),讓治水與生態達到新的平衡關係

    broken image

    寶業里滯洪池(資料來源:高雄市水利局

    南鼓山一帶位於愛河流域沿岸,西面緊鄰柴山,地勢低窪,常因颱風或豪雨造成柴山山區,高流量雨水流匯入本區,加上下游受到愛河漲潮影響,致使市區雨水下水道沿線低地湧水造成淹水。
    高雄市鼓山區柴山滯洪公園是與古蹟並存在自然、綠意、親水環境中,最初開挖渠道時發現「牛稠子古文化遺址」,馬上停工改取臨時渠道,委交文化局考古並聘請專家學者到場勘鑑,3個月後才復工,變更設計把離槽式改為在槽滯洪池,善加保存發掘現場,榮獲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第17屆公共工程金質獎水利類特優獎,從防洪工程結合雨水下水道技術到愛護文化史蹟的種種精進作為和成果,都值得其他縣市參考。

    鼓山區柴山滯洪公園為營造出愜意優美的親水環境,河道旁施設人行道兼自行車道、綠帶,滯洪公園採生態工法構築,施工過程將「咕咾石」就地取材使用,融入該區域地質樣貌,並且尊重歷史軌跡元素將「牛稠子」古文化遺址挖掘保留,使柴山滯洪公園除具備休閒遊憩及生態延續功能,更能尊重在地文化保存。藉由濕地水域環境,增加生物棲息空間,提供高雄市民另一個休閒遊憩的樂活空間。

    broken image

    鼓山區的柴山滯洪公園榮獲行政院公共工程金質獎(資料來源:遠見網站)

    市民的生命財產重要性正如人類心臟,水利局的水情中心好比腦部,是智慧監控高雄市各個滯洪池水位及水量狀況,並有預警作用的樞紐,提供颱風豪雨時期必要的疏浚治理。陳菊市長任內增加12座滯洪池,歷經幾次豪雨考驗,都充分證明負起防洪抗災的使命。
    滯洪池完工後,不但美化市容並可增加綠地覆蓋率、降低渠道水位,更可解決高雄市長期淹水的情形;另外滯洪池周邊也可做為附近民眾休憩之用,兼顧生態保育與休閒遊憩,提供民眾一個安全優質的宜居生活環境。
    高雄市今年底前將完成三民區十全滯洪池及岡山區典寶溪D區滯洪池,15座的總滯洪量可達326萬噸,更讓港都躍升為海綿都市典範。